• broken image

    【傳耆故事】屯門都有個老鼠主題公園?

     
    老鼠?兒童?主題公園?
    提到以上三項,相信大家都會即時諗起位於大嶼山島上嘅主題公園。但唔講唔知,原來係大西北屯門,同樣有座位於島上同老鼠有關嘅兒童主題公園!
    位於三聖及兆麟交界昔日的青山灣海面上曾經有一座無人小島 - 老鼠洲。這個小島因外型神似老鼠俯伏岸邊得名,島上曾建有一座燈塔,為青山灣的漁民負起導航任務。
    而老鼠洲上亦有個小山丘,昔日曾是當地漁民的天葬場及墓地,漁民將早夭的嬰兒放在島上進行天葬及供奉。在1963年曾經發生有不知情青年登島探險時驚見島上遍地小童骸骨而慌忙報警的報章報導。至直至80年代中期,隨青山灣填海工程完成後,老鼠島便消失成為與陸地連成一起的平地。但政府填海後仍保留島上小山丘,直至2004年於該地以航海主題建造長40米的中式帆船造型遊樂設施的兒童公園。
    昔日埋藏夭折嬰兒的地方, 無獨有偶成為專為兒童而設的遊樂公園。
     
    broken image

    「導 · 賞 屯門」3.0 社區導賞大使培訓計劃

     
    「導・賞 屯門 - 社區導賞大使培訓計劃」由社企「不朽傳耆」主辦,培訓對導賞活動及文化保育有熱誠人士成為社區導賞大使。帶領區內外市民深入瞭解屯門社區,在導賞中追尋歷史足跡 ,講述屯門人的故事 。長者豐富的人生閱歷,配合年青人無限創意,成就非一般的導賞體驗和社區風景 。
     
    導賞培訓期:2022年5月31日 6月2,7日晚上
    考察期:2022年6至8月

    招募對象:
    - 對社區歷史、文化及導賞有熱誠
    - 體能足以應付戶外活動
    - 曾參與導賞員培訓或相關活動優先
    - 居住區域不限
    broken image


    《屯團轉 屯門心導遊》新書發佈會 暨 「屯門故事募集計劃」 優秀作品頒獎禮

     

    由社企不朽傳耆舉辦的「屯門故事募集計劃」 結集屯門區內的口述歷史紀錄成果及大眾投稿分享昔日在屯門的回憶經歷,共同撰寫屬於「屯門人」的社區歷史故事,整輯出版《屯團轉 屯門心導遊》社區故事集。透過新書發佈會及書冊派發,與屯門區內外大眾分享今昔屯門一個個動人故事,從人文角度承傳非一般的屯門社區風貌。

    活動詳情:
    日期|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
    時間|2:30pm - 3:30pm
     
  • broken image

    【傳耆故事】玉帝生日,咁大件事冇人講?

     
    正月初七人日人人生日就眾所周知,但原來相隔兩日嘅初九 都係有位大人物嘅生日,就係大名鼎鼎嘅玉皇大帝!
    而在香港慶祝呢個節日嘅地方當中,比較有特色就有位於屯門麒麟崗上嘅三聖廟。喺天公誕,廟前會架設天宮法壇,四方八面信眾喺廟內上香後,嚟到壇前請道侶求符水,祈求身體健康。
    三聖廟喺1921年由普濟會建成,因尊奉儒釋道三教而得名。現址之上曾經發現一個石洞,洞內藏有一尊麒麟銅像,居民視之為吉祥物,又將石洞尊稱麒麟洞。三聖廟同三大古剎 青山禪院、元朗靈渡寺、凌雲寺 並列香港古廟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喺1997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喺疫情肆虐嘅今日,不妨趁此機會參拜,祈求玉帝保祐!
    broken image

    【傳耆故事】虎虎生威:屯門有笪老虎地?

     
    踏入壬寅虎年,相信不少人都希望吸收虎年福氣行個大運。但原來係屯門東北方就正正有笪虎氣寶地!
    講緊嘅正正就係今日嶺南大學及富泰邨所位處的「虎地」!有傳該處早年曾是華南虎的聚居地,亦有指虎地下村山邊有個虎口型的山崗,故取名「虎地」。在清朝客家人遷至此地定居,建成虎地上、中、下三村。後來虎地曾經設英軍軍營、及八十年代的越南難民營。直至港府發展新市鎮,在虎地興建的公共屋邨「富泰邨」正是取其「虎地」的諧音。如今,此處沒有了兇猛虎蹤,卻成為了屯門最具書卷氣的地方之一。
    今個虎年不朽傳耆祝大家日日虎氣沖天、如虎添翼! 期望新一年繼往開來,繼續同大家發掘分享更多社區上的傳耆故事!
     
  • broken image

    冠軍作品:《屯門舊日的足跡》 黎玉玲


    每逢中秋倍思親,也讓我懷念童年時的屯門。

    這天我重踏舊日的足跡,來到現在鄉事會路木棉樹旁的屯門診所。這裡前身是我六十年前出生的新墟診所。再沿着青山公路旁走來,發覺拔臣小學,何福堂中學及鄉師小學仍然保留昔日模樣。在屯門長大的朋友,也許曾經在其中一所學校讀書呢!

    昔日的井頭村,現在其附近已建有麥理浩徑。舊日的屯門風貌,偶然也會在粵語長片中看到。例如鹿苑這個舊日屯門的遊樂地標,便是明星拍戲和我兒時追星的好地方。從鹿苑往前走,便是初期還沒建有上蓋的長城戲院和新墟市集,現今已建有新墟 街市及高樓大廈。昔日的新墟市集,是每個屯門人購物的集中地,市集內小販林立,非常熱鬧,若遇到水上人家捕魚歸來, 更加擠得水洩不通。

    市集兩旁是店舖林立的迂廻小巷,巷內有母親常光顧的元興隆米舖,同春堂藥材舖、林記麵包、曾記文具、大生金舖等。想當年我就是在巷內的金舖體驗了用姜來穿耳的古法。除店舖外,那裡也是很多新墟原居民的住所,現在新墟村的村屋,就是他們遷移後的安樂窩。

    現今雅都花園和凱都戲院的背後,仍保留著屯門早期較高的樓房。想當年父親常光顧的七喜理髮及強記冰室早已轉名易手,而我最喜愛的佳記零食和每次與好友打網球後必到的貴記豆漿,亦早己結業了。

    現今新墟外貎,雖然已臉目全非,但仍有昔日至今的屯門河、蔡意橋、青山和東面的井頭村山羣,見証着我們屯門人世代的成長!
    broken image

    亞軍作品:《屯聚的我們》 林綺娟

     
    從旺角搬到屯門新居,由於單位在高層,露台外望就是一片無敵海景,整個青山灣盡入眼簾!還記得媽媽會帶著我沿住海邊行到三聖邨買新鮮的海鮮做餸;在假日會帶我和妹妹到咖啡灣摸蜆,滿滿的兩大桶蜆和蚌,是一餐美味的晚飯。

    當年屯門公園的位置是臨時徙置區,我和同學最愛放學後來這裏掃街,菠蘿涼粉冰, 魚肉生菜是我的至愛。另外尤愛和好朋友返教堂前一齊食早餐。由最初只有很少零用錢,幾個人在新發邨小販檔前,站在街邊分享一碟腸粉燒賣;然後轉移到舊墟噏耷記,坐進室內有瓦遮頭,可以各自叫一碗艇仔粥,分擔一碟魚肉豆腐;而我最深刻的是在域多利戲院轉角的龍成餐廳,心儀的男孩和我第一次靜靜地甜甜地的早餐全餐約會!

    霎眼間從八十年代末搬入屯門,到今天已經三十多個年頭!以前青山灣深闊的海牀被填海建成高樓大廈,青山灣咖啡灣被嚴重污染,沒有人會再去摸蜆!新發邨域多利戲院都清拆了,變成屯門最高檔次的私人住宅,商舖和食肆。雖然很多摯愛的人離開了,很多美好的事已成追憶,珍貴的回憶和當時的味道,卻永存心中!

    此刻我要做的是善待陪伴著我的人,帶著對生活的熱情,製造更多美好的經歷,期待未來在那遙遠的地方,最終會和摯愛團聚的我們。
    broken image

    季軍作品:《大興邨之變》 何俊輝

     
    我從小住在大興邨興昌樓。興昌樓地下種了很多翠綠的洋紫荊樹,洋紫荊花盛開時,構成一大片美麗的紫海,街坊稱它 為「洋紫荆花園」。清晨時,長者們經常前來這裡晨運,及 與街坊閒談。

    時光倒流至七歲時的我,那時候「洋紫荆花園」仍未存在。當年剛落成的興昌樓,地下圍起鐵絲網。被圍起的範圍正是 一所青少年中心的後園。我曾在這所青年中心的運動同樂日 打排球,之後便沒再打過。但那次打排球卻成為我在大興邨美好的、青春的童年回憶。近日熱播中、某電視台上映的電 視劇《男排女將》,正是由前大興邨街坊鄧麗欣主演。

    再回想十七歲時的我,當年興昌樓地下換上了五人小型足球場。在場上遊玩的主要是年青人。他們的青春氣息會隨着球 場上此起彼落的叫聲,傳到我二十五樓的家。這跟現在成為 長者晨運的地方形成很大對比,也見證大興邨的人口老化。
    今天,興昌樓地下已成為一所長者復康中心。 
    broken image

    優異作品:《青山灣避風塘的日與夜》 麥榮發


    我 1980 年代在近岸巡邏警輪上服役,是駐守青山灣一帶水域的一名水警。當時青山灣避風塘屬於水警西分區的管轄範圍。 猶記得當年,我會和另外三位同袍駕著巡邏警輪,由大欖水警基地巡邏至青山灣避風塘。在香港,每個避風塘內、每艘機動船隻都有一個獨特編號。編號最後的英文字母代表所屬停泊的 避風塘區域。例如,青山灣避風塘是以 P 字為代號。

    每逢春節、端午節、天后誕及颱風襲港期間,避風塘最為熱鬧。雖然停泊船隻種類及數量繁多,但他們皆有專屬停泊位置,而 且靠泊得井井有條,不會阻塞航海要道。避風塘內有不同船種,例如有「深拖」、「蝦蘇」、「牯仔」、「送人艇」及「住家艇」等。漁民起居生活都在船上度過,衛生環境比較差。因為當年 經濟轉型,很多漁民開始轉型上岸打工,只留下婦孺。為了提 防盜賊,有的人會在住家艇上飼養狗隻。因此,我們水警上船 巡查時格外小心,提防內有惡犬。

    青山灣避風塘中央有一艘海鮮舫,我們午餐及晚餐都會在海鮮舫上解決,享用領隊及導遊餐。晚上避風塘內沒有夜生活,漁 民都比較早作息,晚間只聽到陣陣的發電機器聲。

    翌日晨曦時份最為熱鬧,有的漁船滿載而歸,爭先到魚市場卸 下水產。有的漁船在避風塘出口附近排隊,上址有一艘雪艇及 一艘水艇,提供雪粒及食水補給,好讓漁船為下一次作業做好 準備。收工前我們習慣光顧避風塘另一特色 — 粉艇,享受一碗 熱騰騰的叉雞河,為一整天的辛勞劃上句號。
    broken image

    優異作品:《楊桃精神》 葛雋


    家住屯門虎地。每日遛狗散步,我都會經過一株楊桃樹。正所謂「秋天到、楊桃熟」,每逢秋季,地上總躺著一個 個熟透、從樹上掉落的楊桃。

    2018 年 9 月 16 日,正值秋季,超級颱風「山竹」氣勢洶洶來襲。從玻璃窗遙望大街、山風呼嘯,密集的雨珠凝 聚成一個個白色的氣團,在空蕩蕩的馬路上張牙舞爪。風 雨飄搖中,眼見幾棵大樹轟然倒下,不禁為那株楊桃樹心急起來。心想樹上的果實必定全軍覆沒。

    翌日上午經過楊桃樹,發現有枝樹幹折斷了。然 而仰望樹中央,卻仍有十數顆半熟的楊桃高掛著!一場浩劫來襲,楊桃竟然安然無恙?正當我凝視楊桃樹時,滿目瘡痍的大街突然湧現蔚為壯觀的 人潮,一邊是巴士車站排滿長長的人龍,一邊是 駱驛不絕的上班族,魚貫湧向港鐵站。原來,風 球剛剛除下,打工仔們急不及待出門趕上班。多 麼可親可敬的屯門人啊!暴風雨後,馬路大樹倒 塌障礙未清,鐵路運輸尚未完全恢復正常,他們 還是選擇毅然決然上路了。

    此刻,我再望著樹上半熟的楊桃,再回望身邊趕 上班的人們,頓覺香港仿如一株楊桃樹,而屯門人則是無懼風雨的果實,緊緊依偎住樹幹,不會被強風嚇倒,更不會輕易被暴風雨擊倒......
    broken image

    優異作品:《世代共融遊樂園》 何秀玲


    我在 80 年代初期搬到屯門居住,見證屯門市區從一個個沙塵 滾滾的地盤發展成如今繁盛的新市鎮。

    我最感雀躍的就是屯門公園。每逢朋友遠道來訪,我例必帶他們遊覽一番。當時這個市鎮公園堪稱可媲美香港維多利亞 公園,面積廣濶,而且集靜態和動態於一身。我每星期總有 兩三天帶孩子到公園遊玩,在湖邊餵烏龜、賞游魚,玩韆秋、 溜滑梯,樂而忘返。

    園內設有「露天劇場」,是羅馬式的半圓形劇場,孩子愛在原始舞台上跳舞唱歌,父母則扮演觀眾坐在梯型麻石座位上歇 息。近年因噪音問題裝了圍板,劇場名存實亡。

    公園落成之初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湖邊沒有太多欄杆,有點像西方的國家公園,景色天然。大概因遊客人數大增,管理愈來 愈嚴謹,湖邊四周後來才加設圍欄和救生圈,也嚴禁餵飼動物等,只能遠遠的觀看。筆者經常見到聯群結隊的幼稚園和初小 學生到園內旅行,加添安全設施後,帶隊的老師該可安心了。

    今日園內的兒童遊樂場已改建成新的「共融遊樂場」,以「水」和「沙」為設計主題,突破傳統的攀爬架、鞦韆和滑梯,增設許多嶄新的無障礙遊戲設施,適合不同年齡和傷健人士使用。

    閣下不妨選擇在上班前先到屯門公園走走,好欣賞湖景和花鳥樹木,來個大自然氧氣 SPA,才開始美好的一天。
    broken image

    優異作品:《屯門河「伴」》 郭大有


    我未搬進屯門第一條公共屋邨 — 新發邨前,是住在屯門大興 紡織廠附近一條河的艇屋上。這隻艇已經不能用作出海,只是 作為居住用途,並固定停泊在河上生活。那時我正兩歲。

    1965 年,由於政府收地發展屯門,當年稱為「理民府」規劃 了四百平方呎的空地給我們一家自己蓋房子.連同父母兄弟姊 妹一家八口就住在這兒新填地了。那時候,我們主要生活在屯門河一帶。

    在1960 年代末,屯門的人口不多,工廠區還未興建。這時候屯門河的水質是很清徹,還有不少魚、蝦、蟹。我們常常在河 中暢泳和捉魚。記得有一種魚叫「金鼓」。牠的小魚苗是很容易捕獲的,顏色也很美。魚身深色帶有斑點。頭部是鮮豔的橙色。我兒時很喜歡捉牠回家,由鹹水轉為淡水飼養,總有七至 八成存活率。

    還有,河中的青蟹亦長得很肥大。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兩弟兩 妹一共五人,在河裏捉蟹。那天很成功地捕獲了五隻青蟹。回 家後煮給弟妹吃。很好味!這時,我正十一歲 , 到現在各人年紀已經過了半個世紀,我們兄弟姊妹依然記得起這件童年經歷,為我們一家人增加了回味從前美好的回憶。

    隨著六、七十年代人口居住需要及工業發展,眼見新填地及很 多屯門原來海一帶的範圍已經一一填海,成為今時今日我們認 識的屯門「吉之島」購物中心、友愛、安定邨及工廠區等。而新發邨亦已被拆卸多年.當時大部份居民已遷往如今的富泰邨繼續生活,而新發邨舊址亦興建了重要交通樞杻屯門西鐵總 站,每天承載很多人往返市區工作及其上蓋也發展了私人屋苑 名為「龍門」了。
    broken image

    優異作品:《童年回憶在藍地》 黄文英


    小時候的我一家在六、七十年代與太婆住在屯門藍地一條小 村,名叫福亨村。母親早逝,父親出外工作,太婆便擔當起照 顧我和弟弟日常生活的角色;記得很多時都和太婆去藍地大街買菜。現在回想起一幕幕大街的畫面:太婆在歸家途中買給我的洋娃娃,以及大時大節在這裡舉行的醒師表演等。

    儘管當時社會貧窮,及至入讀村內福音小學,太婆時常給我一 元錢上學買零食,流露出她對我的關顧。另外,放學回家途中 必定經過一個豬棚,那裡養了一隻猴子。有時我會摘下路邊野草伸入棚中餵它,身手敏捷的它每次也走來取食。這些兒時與太婆生活及返學經歷,亦是我和弟弟傾談中的童年開心往事。

    為了方便生活,小學二年級搬出了屯門市中心讀書,以至中學 及初出來社會工作也在屯門。而每逢清明重陽,都會回到藍 地,拜祠太婆及懷緬昔日。眼見屯門各處也一一發展成私人屋宇和購物中心等,唯獨是藍地大街仍能保持大致上的外貌,在生活節奏快速的香港,實屬難得。

    而現時的福亨村,已經被拆去一半,包括兒時與太婆居住的地 方,作為通往深圳灣口岸的高速公路一部份,與祖國現正發展 繁榮昌盛的深圳再次緊密連接起來,為我們提供大灣區一個增加人民往來的一個重要窗口。而我,亦因為兒時與太婆的生活,不經不覺間培養了與長者傾談的主動及耐心,乃至今為人 師,傳承給下一代年青人關懷長者。
    broken image

    優異作品:《青山灣福音船》 周翱晨


    祖父母輩是早年已上岸生活的青山灣漁民後代,因此我對海洋情有獨鍾。父親憶述兒時在避風塘的「福音船」上學的快樂時光,啟發我大學研習以昔日漁民求學為題,特意拜訪漁民長輩,做些口述歷史搜集。

    「福音船」起源可追溯至 18 世紀初的廣州。1911 年,由外藉傳教士主理的「華南水上基督教會」於廣州成立。為了向水上居民傳道,教會建造多艘「福音船」,作為信徒崇拜和聚會的地方。自 1949 年中國解放後,國內形勢起了變化,這些福音船途經珠江駛至香港繼續傳教。石美芬教士肩負起在港傳道的重任。起初的服務範圍在油麻地、銅鑼灣、香港仔等避風塘。

    1959 年,石美芬教士在美國休假回港。她擬在屯門青山灣展開福音工作。起初定期進行福音探訪,向漁民和岸邊居民派發福音單張和宣道。同一時間,她四處覓地以建一所收容漁民子弟的寄宿學校。可是覓地不成功,她因而改變計劃建造一艘「福音船」。

    父親談及水上人大多信奉道教,敬拜偶像如天后娘娘和洪聖爺,因此初時對「福音船」很抗拒。及後教士開始贈醫工作、辦識字班及舉辦聚會,漁民開始發現教會是幫助他們的。

    據其他青山灣漁民長輩憶述,當時香港教育並不普及,水上兒童大多沒入學機會。家中的男孩多被送到俗稱「耶穌船」的「福音船」上學。他們乘街渡上船,每艘街渡可載 7 至 8 人,街渡接駁十多趟,估計學生人數近一百。「福音船」並沒有摩打,只浮在海中固定位置。1960 年代的教師已不是外國傳教士,而是由年長的漁民子弟執教。

    父親指,他們年少時已要在船上工作,幫補家計。整天被困狹窄小艇上,十分苦悶。「福音船」不單是小孩的學習中心,更是他們的娛樂場所。當他們有空閒便三五成群湧到「福音船」去玩遊戲,聽聖經故事。

    耀光福音船在石教士的主理下,經歷了 24 個年頭。總括石教士在青山灣工作的成果,辦學使漁民子弟有受教育的機會,這足以影響他們日後的生活。直到 1984 年 3 月,政府將所有水上居民遷置岸上,「福音船」耀光號才功成身退,並與香港其他避風塘的十間水上教會組成「東方基督教會」,從此傳福音的對象不再只限於水上人家。 
    broken image

    不朽傳耆 - 屯門故事募集計劃 網上投票結果

    感謝各位讀者踴躍投票,經過連日來競逐累積收到接近1,000張選票以及不少街坊分享各自獨特的屯門回憶,公眾票選冠、亞、季軍終於出爐啦
    冠軍:《屯門舊日的足跡》 黎玉玲
    亞軍:《屯聚的我們》 林綺娟
    季軍:《大興邨之變》 何俊輝
    再次恭喜三位得獎者,稍後將會聯絡通知頒獎詳情!
    而不朽傳耆亦以電腦抽出幸運獎(10位)及終極大獎(1位)得主,分別可獲贈:「屯團轉 屯門心導遊」屯門故事集乙本 及 不朽傳耆送出社區文化活動禮品
    仲有更多精彩故事將會收錄於「屯團轉 屯門心導遊」屯門故事集, 領取方法將會於 Facebook專頁公佈, 敬請期待!
    重溫精彩優異作品:
    不朽傳耆 - 屯門故事募集計劃 網上公眾投票
    https://www.facebook.com/Immortalityhk/posts/4673890889392658